鉴证|我们每天吃的塑料比饭都多?两小时入脑?顶级研究人员揭秘
据传,现在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被称为“微塑料”的物质,广泛地存在于环境中,土壤、水体或者空气里都有它的存在。甚至一个人只是坐在椅子上不说话,单纯地进行呼吸,都会不断将微塑料摄入体内。
近段时间以来,有关微塑料的话题频繁登上热搜。有贴文称,每一口瓶装水都能要人命,因为一瓶矿泉水就含有24万个微塑料。这些微塑料进入人体之后,仅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大脑,诱导出严重的神经毒性。此外,人体的血液、肠胃、肺脏甚至是婴儿胎盘中也都有这种物质。
这些留存在身体里的微塑料可能会引发各类疾病,包括脱发、炎症、消化道损伤、免疫系统受损、老年痴呆、癌症等。甚至还有贴文称,微塑料已经成为全球生育率下降的元凶,因为男性生殖系统中也被发现有微塑料的存在。
一、微塑料真的无处不在吗?
顾名思义,微塑料其实就是尺寸更小的一种塑料。2004年,英国教授理查德·汤普森在《科学》杂志中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
现在我们认为,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五毫米的一些塑料颗粒或者塑料碎片。根据塑料来源不同,微塑料被分为初级微塑料和次级微塑料。初级微塑料是人为直接制造的,比如化妆品、护肤品。次级微塑料则是由大的塑料制品碎解而成的。
除此以外,衣物纺织品也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很多化纤材料的衣服会在折旧的过程中,释放出小的纤维。
这些微塑料虽然并未直接进入人体,但最终随着水流汇入大海,进入自然界的循环。2018年,人们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微塑料碎片。第二年,又在珠穆朗玛峰顶峰附近的雪中发现了微塑料。
因此,用无处不在形容微塑料是毫不夸张的。
二、微塑料真的会进入人体吗?
目前,人类摄入微塑料的途径有很多。饮食、呼吸、皮肤接触,都有可能摄入微塑料。
周叶斌(遗传学博士):“对于普通人群来说,饮食是最大的摄入源,特别是现在的全球水资源中都有一定的微塑料污染。对于一些工作环境中微塑料含量高的特殊人群来说,通过呼吸,就会摄入更大量的微塑料。”
刘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 博士研究生):“除了这种消化道和呼吸道的暴露以外,一些医源性途径也会导致微塑料直接进入血液。”
那么究竟有多大量的微塑料通过饮食被摄入人体了呢?网传说法中有一个非常热门的比喻:每人每周光是喝水就会摄入5克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
经过调查发现,这种说法最早来源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19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对人类从自然界中摄入的塑料量进行了评估。结论显示,一个普通人每周通过饮用水和食物共计可能摄入5克塑料,也就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
可见,网传说法并不准确。
此外,报告还显示,人类微塑料摄入量最大的来源就是饮用水,一个普通人每周可能从自来水和瓶装水中摄入接近2000个一毫米以下的微塑料颗粒。可见,饮用水确实是微塑料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今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一篇最新的研究结果,一瓶一升装的瓶装矿泉水含有大约11万到37万微塑料颗粒,其中90%都是纳米级的微塑料。这一结果比之前报道的瓶装水中的微塑料丰度还要高出了好几个数量级。
遗传学博士周叶斌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解读。
三、进入人体的微塑料究竟去哪了?
看来微塑料的确是被摄入进人体的一种异物。那么,还有网传贴文表示,微塑料被摄入后仅两小时就会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人类大脑,这种说法是真是假呢?
这种说法来源于2023年4月的国际期刊《纳米材料》杂志中记录的一个实验。研究者让小鼠口服了纳米级微塑料颗粒,结果发现仅两个小时后,这些微塑料就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了大脑。
周叶斌:“任何哺乳类动物,包括人体中都有一个血脑屏障,这是对我们大脑的保护机制。这个研究证明,纳米级别的微塑料是有可能突破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的。”
所以,论文只是一个动物研究的结论,并不能就此推论微塑料在人体中也会有一样的结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21年发布了一张图片,呈现出人体接触到的微塑料颗粒在人体内的去向。人体的肺部、肝脏、肾脏、肠胃、胎盘,甚至血液和生殖系统中都有了微塑料的积累。
那么,现在很多疾病的发生是否都与微塑料有关呢?这个问题我们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张铭教授和刘圣博士进行了直接对话。他们是首次证实人体主要动脉当中存在微塑料的中国研究团队核心人员。几个月前在国际期刊《危险材料》杂志发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刘圣:“我们在多种动脉血管里面发现了微塑料。”
张铭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主任医师)介绍道,心血管疾病有一些常见的危险因素,比如抽烟、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但也有许多新的危险因素是未知的。有些患者本身没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家族遗传病史,但也出现了血管堵塞的情况。微塑料是可能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因素之一。
“斑块”是导致血管堵塞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就是因为斑块长得太多了,把血管堵塞了。研究团队在斑块上发现了微塑料的大量沉积。这说明,微塑料可能和斑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但至于是否是明确的危害,还需要各种临床数据来进一步验证。
此前,很多研究都是通过一些细胞或者动物实验来说明微塑料的危害,但动物和人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微塑料的分布以及微塑料造成危害的方式可能都是有差异的。
就目前的证据来说,只能说微塑料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但还不能直接说明,它能直接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
四、医源性摄入微塑料
张铭教授和刘圣博士团队在《危险材料》杂志上最新通过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心脏介入手术中的医疗器械也可能是人体内微塑料的一大来源。
全国每天有非常多的支架会被植入患者体内。研究发现,一次心脏介入手术可以带入4万个微塑料。而实际上不只是心脏介入手术,其他各种手术都离不开塑料器械的使用。
这项研究说明,从冠心病介入来说,如果能够确定微塑料可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话,现在还有很多工作可以改进。比如球囊、导管,材料学上是可以进行改进的。如果确认有危害的话,可以带来整个介入手术材料的革新。所以,下一步就要明确微塑料危害性的程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临床数据。临床数据能够直接证明微塑料和疾病发生以及预后的联系。但是这些数据目前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这也是目前微塑料研究的瓶颈。
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没必要去考虑一次手术将会摄入多少微塑料。毕竟微塑料只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而不做手术可能面临的就是生命危险了。
五、世界为减少微塑料做出的改变
目前对于微塑料的增加,世界各国都做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变。
2015年,美国通过《无微珠水域法案》,分阶段在后续几年中逐步禁止制造、包装和分销含有塑料微珠的冲洗化妆品。不过FDA的最新解释认为,这项法案的通过主要是为了减少水中微塑料的增加,并未涉及消费者安全问题。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化妆品中使用的微塑料珠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019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第三类淘汰类中也已经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棉签、含微珠的日用化妆品等淘汰。其中,含有塑料微珠的日化用品已经在2022年12月31日禁止销售。
今年4月22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也正式开始实施管制即弃胶餐具和其他塑料产品的相关法例。分阶段禁止餐馆提供一次性餐具,同时禁止销售和免费供应各类一次性塑料日常用品。
而欧盟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将微塑料的排放减少30%。为此,欧盟在2023年通过了相关法规,限制故意添加到产品中的微塑料,并提出防止微塑料颗粒流失到环境中的法规提案。例如制定轮胎设计最低要求以控制轮胎的磨损,完善塑料供应链中的相关技术规范以减少塑料颗粒在生产、运输和加工中的散失。
此外,在2022年的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来自175个国家的与会代表通过了一项终结塑料污染的决议,决定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对塑料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塑料的生产包装、产品和商业模式等,以防止和减少全球塑料污染。这项协议预计将在今年年底达成。
刘圣还提出,如果有群众非常担心微塑料的潜在危害,也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进行提早预防。比如减少饮用瓶装水;减少使用塑料茶包泡茶;减少使用一次性外卖盒盛放高温食物;尽量选择天然纤维的衣物......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提高环保意识,进行垃圾分类。如果我们没有对垃圾进行妥善处置,一些大的塑料废物就可能会在各种作用下裂解成小的微塑料。只有整个社会都提高了自己的意识,才可能会使整个地球的微塑料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制作人:梁茵
编导:陈琳
编辑:于二丫 漆祺
今日视频推荐: